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新课课件 > 必修模块 > 必修3 > 必修3第七课必修3第七课
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23页含教案11页说课稿6页)
方婷婷2021-02-22 15:54:58必修3第七课人已围观
资源大小:206MB下载人气:1142下载权限:会员需要点数:450点
简介本节课以“搭乘法治发展的列车,探索法治建设的历程”为总议题,按照课堂开展顺序,可设计三个环节。环节一:观看视频,导入新课;环节二:师生互动,创生教学。在这一环节中,通过“走进法律的历史——领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——畅想法律历程”的逻辑线索,设置以下三个子议题。












下载地址1是微云,下载地址2是百度云,下载地址3是和彩云,下载地址4是迅雷云。资源比较大,请先保存在自己的网盘,再下载。注意是“下载”!不是“在线解压”!建议安装软件客户端“腾讯微云”(微云客户端)或“百度网盘”(百度云客户端)下载资源,下载会比较稳定不出错。和彩云网页注册登录后即可直接下载。迅雷云微信登录即可,但须安装迅雷11(迅雷云客户端)才能高速下载。
在线下载列表(24小时内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,下载地址任选不会重复扣点)
网盘说明:请先把压缩资料包保存到自己的网盘再下载,如果下载过程中出现错误只要登录自己的网盘即可重新下载。建议安装网盘客户端(微云和百度云下载一定要安装客户端否则容易出错),下载比较稳定不会出错(即不是通过浏览器网页直接下载。点击后面链接可以下载相应网盘客户端 坚果云客户端 微云客户端 百度云客户端 和彩云客户端 迅雷云客户端)。
视频版说明:点击浏览聿见思政新教材网站使用指引视频版
Tags:必修3 课件 优质课 教案 教学设计 议题式 说课稿
很赞哦! ()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32页含教学设计1视频)
采用议题式教学,以“如何在法治轨道上保障消费者权益”为总议题,设置系列议学活动。坚持学生主体地位,通过探究教学、情境教学法,引导学生自主思考、合作探究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培养合作交流、批判性思维能力,提升公共参与素养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40页含教学设计3视频)
【政治认同】通过“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——从全国两会看法治中国建设新进展”这一核心议题贯穿本课,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探究我国法治建设历程,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。 【科学精神】通过议学材料的展示,通过比较区分“法制”与“法治”,引导学生全面、辩证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科学的判断,培育学生科学思维能力。 【法治意识】通过展示相关法律,明确坚持党的领导、人民当家作主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,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。 【公共参与】通过议学活动的开展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35页含教学设计)
以议题式教学为主导,坚持学生主体地位,设置“从《婚姻法》沿革看我国法治建设”总议题,开展“于婚制演变中感知法脉回响”“于婚法变迁溯马克思主义法源”“于红本更替中见证法治新篇”三个议学活动。运用探究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,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、在讨论中深化理解,培养合作能力、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,提升学生法治素养。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36页含教学设计2视频)
【政治认同】通过“法治建设为何永远在路上”这一核心议题贯穿本课,从历史维度引导学生讲述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故事,梳理中华法系的特点,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和法治的思维方式,增强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信念。 【科学精神】通过议学材料的展示,引导学生全面、辩证地对法的本质进行准确的判断,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、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,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。 【法治意识】通过展示相关法律,明确坚持党的领导、人民当家作主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,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。 【公共参与】通过
文章评论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
本栏推荐
猜你喜欢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件和课时教学设计)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28页含教学设计3视频)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优质课件共48页含教案1视频)
-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(优质课件共32页含教案2视频)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35页含教学设计)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优质公开课课件共24页含教学设计学案4视频)
-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24页含教学设计2视频)
-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(精品议题式课件共33页含教学设计3视频)
-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(优质课件共24页含1视频)
-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(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件和课时教学设计)